联动传播共展“一杯水”的中国情怀

2024-12-30 字体 [ ]

  12月27日,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以鄂豫冀津京5家省级党报联合推出的《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大型全媒体报道为样本,在京组织研讨省级媒体进行联动传播的措施和机制。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思扬出席研讨会。

  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以此为契机,《湖北日报》联动《河南日报》《河北日报》《天津日报》《北京日报》共同开展了《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大型全媒体报道。报道小组从水源地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出发,沿中线干渠一路北上,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上万公里,踏访京津冀豫26个受水城市,借助卫星视角看变化,与沿线省级党报记者一起深入实地,寻访一泓清水如何润泽两岸的故事,共同展示“一杯水”的中国情怀。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兢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实践。这次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5省市党报“南水北调”联动报道的实践,是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提升重大主题宣传质效的创新探索,也为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系统性变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此次报道着眼于回答中国为什么能的制度优势,深入解读中国制度的生命力密码。”这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陈光对《卫星看“南水” 润民十年间》大型全媒体报道的深度解读。陈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水源地考察时,端起一杯新打出来的丹江口水库的水看了又看,这杯“南水”蕴含着中国力量。从中国力量到人民江山,记者们一路走下来,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我们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发展定律。

  “采访越往北走,缺水就越厉害,这一刻我们真正看到了一滴水的价值。”《湖北日报》记者崔逾瑜动情地分享一线采访感悟,回顾与兄弟媒体同行们并肩作战的点滴。

  省级媒体联动机制的探索也引发了现场各省级党报负责人的热烈讨论。

  河南日报社副总编辑万川明认为,让传统的单声部、独角戏变成多声部、大合唱,合作更紧密、参与更广泛、互动更频繁、形式主题更多样,对主流媒体的实力提升大有裨益。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刘成群表示,实践证明,一旦突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就可以汇聚起多方合力,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良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这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时间最早、报道规模最大、融合手段最多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0周年行进式报道。”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副总裁高建光补充介绍了天津广播、津云客户端等围绕该主题推出的一系列报道活动。

  “新时代需要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李学梅表示,“省级媒体间的跨域联动提高了生产能力,这也是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上扩大主流声量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磊等专家认为,当前,媒体融合已迈入深水区与攻坚期,迫切需要系统性的外部大融合。在此背景下,省级党报通过重大主题联动报道,巩固壮大主流舆论,探索了媒体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记协国内工作部主办,湖北省记协、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承办。

作者:陈妙然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0日


网站链接